协昌城市公交车客流量动态采集系统
现状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对于先进的公交系统(APTS)的研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巨大的投入,大量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被应用于公交系统之中,传统的公交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善,他们已经进入了智能公交系统综合管理时代。
这些国家在智能公交系统设计和集成方面的共同做法是:强调公交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服务。各类传感器、摄像设备、GPS接收设备的大量采用,使得公交信息采集技术日益完善。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技术、知识工程的普遍使用,使得信息处理的功能日益强大。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媒体传播公交信息服务,车站LED站牌、车内LCD显示屏、Kiosk终端、Internet等都成为了公交信息的载体。
国内多个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方面的实践。随着国内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日益重视,科技部在“十五”期间汇海了智能交通系统(ITS)城市示范试点工程,共选择了十个城市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系统的示范工作。
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公交客流量采集主要依靠人工统计方法来实现,还没有一套完全商业化的全自动采集系统能够独立完成此项任务。许多城市的公交公司曾经尝试采用纯人工手段来统计某站点上下车乘客流量,但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过大,无法全天侯、多线路、多车辆同时采用,最多只是在临时性的公交线路、公交运营质量分析项目中采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公交调度模式与客流随机变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调度人员时常会根据出行高峰期进行一些人为的干预,但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主要原因在于调度中心无法实时掌握各线路的公交客流量,因此,无法对公交运营布局及公交车辆调度进行实时在线优化,这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建设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调研分析,我们总结出各类与公交客流统计有关的采集技术,其中绝大部分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并没有真正实现商业化,归纳得出以下几种可用于城市公交客流采集技术,主要包括:入口机械挡叉技术、踏板压力检测技术、视频技术、红外光电统计技术。这几种技术虽然并没有商业化,各有自已的优缺点,真正离商业化应用还有较大距离
表2-1 各项客流采集技术的性能指标对比
|